彭树材 1977年,彭树材的父母从黑龙江来到武钢支援一米七轧机工程建设,从此扎根武钢。今年初,已经55岁的彭树材办理了居休手续,离开了写满青春和汗水的工厂,此时他已在武钢工作了33年。离开武钢后,他玩儿起了跨界,在武汉汉天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当起了“场务”,网名“亮哥”。 |
方士强 原来煤炭效益好、工资高的时候,方士强的爱人在家中全职做家务。现在,爱人不得不去附近的一家饭店打工挣钱补贴家用。而他,每天早晨都会来到宿州市区一个农民工集散地找活儿。“只要肯干事,不偷懒,总能找到一份活儿干。”方士强对记者说。 |
万正秀 王新 3月26日,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新村110小区北门口,一家名为“珍味轩”的肠粉店悄然开业,短短几天就迎来了不少回头客。 这家小店的主人,是一对共事了多年的好姐妹——47岁的万正秀和王新,她们都曾是武钢股份烧结厂一混匀车间的电工。去年底,这对“闺蜜”办理了居休离岗手续,双双脱下穿了20多年的工作服,开始了创业之路。 |
钟玉萍 方征中 办理了居休手续后,没有专业技术的钟玉萍,在求职中频频碰壁,心灰意冷时丈夫的一束玫瑰花使她萌生了开花店的想法。 经过艰难的创业,钟玉萍和方征中夫妇终于柳暗花明,诚信经营让钟玉萍夫妻的“生意”蒸蒸日上,在经营好鲜花礼品店之余,他们还动员大学毕业的儿子回鄂州开办了“喜庆欢歌婚庆公司”,目前已经聘请了10名武钢离岗员工。 |
张芳红 1968年出生的张芳红说,她从出生就没离开过‘钢城’,20岁出头就进厂工作,是第二代武钢人。她一直以为会踏着父辈的足迹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想到,2015年12月跟随首批优化调整,50岁都没干到就“回家”了。她的内心充斥着种种自己也说不清的情感,觉得“在家里闲得发慌”。 今年3月19日,爱好制作糕点的她在烘焙班报了名参加培训并参加了双向交流会,期望到找一份新的工作。
|
杨卫钢 对于此次的人员优化,年近50岁的杨卫钢情绪复杂。身为第二代武钢人,他一直都将在武钢工作一辈子作为人生目标。虽然平时喜欢鼓捣些发明创造,可是“厂里的工作才是主业”的思想一直主导着他的思维。这次,人员优化提前“回家”,老杨虽然割舍不断与企业的感情,但是,也已打算开始全新的职业生涯。 早在2012年,杨卫钢就拥有了自己的发明——7人座自行车。如今,老杨带着自己的7人座自行车来到了定制招聘会现场,他希望能就此成就自己的创客梦想。杨卫钢说,从职工变成创客,也算赶了趟潮流。 |
刘丽 因为年龄限制,尽管参加过相应培训,48岁的刘丽依然无法顺利上岗。她从烘焙培训时提供的电商培训中看到了商机,她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开一家自己的微店。
|
侯春雷 35岁的侯春雷原来是淮北矿业的一名“掘地工”,以前的工作是为挖煤清除障碍,已经干了15年。这次来常州,他要从头开始,当一名缝纫工。侯春雷说,他会珍惜岗位,努力工作,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
伊永春 自2015年6月矿上“放假”之后,伊永春再没接到企业开工的通知,尽管企业一直每月发放1500元生活费,但2015年10月后一直未再发放。“有些职工没收入还在还房贷,有些职工自谋职业困难,一时半会儿吃老本儿还可以,时间长了不行。” 是待业还是自谋职业或是企业转型转岗,伊永春迫切希望企业方的答案。 |
李师傅 在招聘会上,武汉市锦一塑料机械公司对45岁的女电工李师傅实话实说,“我们企业在东西湖,距离青山有点远。”对此,李师傅表示“不怕,一定克服困难。”在她看来,“吃苦耐劳”是她们这代人的特质,也是优势。
|
潘镜冰 48岁的潘镜冰为原炼铁厂安环科测尘工,面对集团做出的人员优化决定,她倍感压力。测尘工属于熟练工种,没有专业技能。而如今,她上有老下有小,“想着要跟厂子道别了,经济压力、情感纠结,都让我心里憋得慌”。
|
卢晓刚 26岁的卢晓刚是一名普通机械工,在去产能大军中,他属于年轻小辈。对于来开企业另寻出路他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焦虑和烦躁,他认为“国企早已不是铁饭碗,只要有技术有干劲,到哪都能干出一片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