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9·3”大阅兵装备保障团队:致敬!护卫铁甲雄鹰的无名英雄(图)
//www.workercn.cn2015-10-1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用智慧筑起“空中保障网”

  当6架直升机护卫着国旗和军旗、20架直升机组成“70”字样、7架教练机拉出7道彩烟——率先从天安门广场飞过的空中护旗方队,揭开了“9·3”抗战胜利日大阅兵的序幕。阅兵式上,由17种型号183架飞机组成的10个空中梯队创下了新中国历次阅兵的规模之最、机型数量之最。

  阅兵空中梯队的所有飞机,均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自主研制。而为了保障大阅兵顺利圆满进行,中航工业人用智慧与汗水筑起了一道“空中保障网”。

  保障机型之多、适应阅兵需要做出的改进项目之多之急,前所未有;所有的保障服务必须24小时全天候,必须万无一失……这些都意味着服务保障难度的非同寻常。

  “国家需要就是强有力的动员!”中航工业迅速组建空中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从110家单位抽调组成10个服务保障联队,为10个空中梯队提供装备保障服务。同时,形成了伴随保障、听令遣派保障、远程技术支援保障等阅兵保障方案。

  完善的组织架构是完成保障任务的基础。由中航工业主要领导领衔的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集团公司阅兵保障工作,审定阅兵保障工作方案及决策阅兵保障工作重大事项并监督有关工作的落实。同时,由相关直属单位组成了专项工作组。他们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起,就严格执行阅兵保障工作例会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每日现场沟通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对阅兵保障进行全方位服务。

  团队中几名年过半百的技术“大拿”当中,不少人已是第二次参加阅兵保障,但他们丝毫不敢放松:“这次阅兵集训只有3个月,时间非常紧张,我们需要保障的飞机数量又有了大幅增长。要顺利完成这次任务,每个人心里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份重于泰山的责任感,体现在中航工业每一位参与阅兵保障工作人员的行动中。某次阅兵飞行训练结束后,中航工业黎明公司的外场保障人员发现发动机某参数不正常,需要更换主要零件。为节约时间、保证第二天正常参训,大家愣是用双手在表面温度达到70摄氏度的发动机上装卸零件,手烫起了泡,也一声不吭。

  对参与保障工作的中航工业人来说,不分昼夜攻克难关,已是家常便饭。各现场服务保障组与参阅部队官兵同吃同住。每天清晨和傍晚,他们都要与部队机务人员沟通航前、航后信息,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密切监控飞机状况,对故障隐患第一时间进行处置。从午夜忙到凌晨,饿了就在现场随便吃口盒饭,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对保障团队而言,在家中坐镇的领导和同事则是他们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支撑。留在公司负责后方技术支持的同事们,不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始终24小时开机,成为随时待命的“参谋”。实际上,从场内到场外,中航工业共有5400余人参与了阅兵装备保障工作,其中1100余人常驻8个机场、1个阅兵村现场进行伴随保障;4350余人参与排故、改装、服务、远程技术支援。

  当战机排着整齐的队形,从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时,中航工业人沸腾了:“一切辛劳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国之利器”的守护者

  阅兵前夜,中国航天科工阅兵装备保障小组驻地,很多人几乎彻夜未眠。

  尽管进驻阅兵村之前,120多页的《阅兵装备保障手册》就已经编制完成;尽管能想到的工作早已到位,阅兵时所有的保障预案都已细化到极致,但队员们的情绪还是越绷越紧。

  9月3日凌晨1点,队员们按照预案,向几十公里外的长安街进发。车速并不快,但所有人都沉默不语。“阅兵前2小时检查什么、阅兵前10分钟检查什么,遇到突发事件该怎么处理?”借着这个空当,大家如放电影般将保障预案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又一遍。

  几个小时之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导弹家族悉数亮相。许多装备属首次登场,其中10个型号参加地面装备方队。

  东风26,东风21D,长剑10A,东风16,新型反舰导弹……这些导弹武器装备涵盖地面突击、防空反导、海上攻防等作战体系,覆盖“空海陆”、“远中近”、“高中低”各区域,不仅展现了航天科工作为我国导弹工业的领跑者的风采,更为国家构筑起了新一代防务对抗体系。

  航天科工人为亮出国之利器倍感自豪的同时,更需要承担一项重任——派出多款军民融合安防装备和多支专业技术团队,全程保障大阅兵的顺利进行。

  在激动人心的阅兵仪式背后,一张无形的航天“安保防护网”在高速运转着。

  ——航天科工多型指挥通信车、后勤综合保障车行进在阅兵装备队列中,展现着“大防务、大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开窗检测仪、激光眩目枪等无所不在的监控,将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消灭在萌芽,保证了阅兵仪式的顺利进行。

  ——研制的集“数字化、网络化、立体化、全方位”为一体的全新一代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为天安门广场充当着不为大众所知的“安防卫士”。

  ——已在北京奥运会等国家多项重大活动中立下显赫功勋的安保科技系统、高层楼宇灭火系统等,为此次阅兵仪式的圆满完成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这支保障团队中还有航天科工二院699厂“迷彩战队”,他们负责阅兵型号装备的喷涂任务。“迷彩战队”的15名队员,最大的35岁,最小的22岁,平均有着8年的装备车辆喷涂经验,并多次在国庆阅兵、珠海航展以及军贸任务中发挥保障作用。“巧手绘迷彩,铸盾为国防”,经过他们喷涂的装备成为此次阅兵典礼上最亮丽的风景。

  还有,航天科工二院航天中心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承担了天安门广场东侧观礼台600余名海外华人华侨的保障任务。参加观礼的海外华人领袖,平均年龄有70多岁,年龄最大的有90岁,加上阅兵当天烈日高温,这些都让医疗保障任务变得格外艰巨。团队医生根据保障人群的特殊性,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在出发前多次审核确保药品、器械的完好性,同时根据保障预案,明确职责与分工,最大限度保障嘉宾身体健康。

  参加阅兵保障工作的航天人,为了圆满完成保障任务,他们秉持的工作态度是如此严谨,甚至苛刻。

  一位技术保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阅兵村里每一项工作的布置、每一个操作的执行都必须获得各方的认可,达成共识才能执行操作。从他们随手翻出的集中整治记录表就可以看到,每项工作都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列出,检查结果、结论必须得到各方的确认并签字。“只要一个人没有签字,这项工作就得重新来过。”

  “能看到自己亲手养护的装备在万众瞩目中一展英姿,再苦再累也值得!”对这些航天人来说,参与此次阅兵保障,是责任和使命,更是荣誉与骄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阅兵村里的“火眼金睛”

  当参加阅兵的第二炮兵6个导弹方队威风凛凛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其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参阅装备一出场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导弹武器型号、数量空前,涵盖了远中近、核常新不同梯次。

  天安门行进的队伍中,54岁的胡立水与同伴李斌,蜷缩在近40摄氏度的阅兵装备车辆驾驶室后侧。他们看不到车外气势恢宏的阅兵场面,只能靠远处传来的口号声和熟稔于心的时间流程,判断着车队的行进距离。

  “能坐在我们自己研制生产的装备上完成这样重大的任务,值得光荣一辈子!”早年当过兵,平素沉默寡言的胡立水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面颊绯红。

  他们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阅兵装备保障队员,任务是随车保障装备平稳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与此同时,还有一群同样参加了阅兵保障的航天人,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武器方阵通过天安门城楼接受检阅时,他们在电视机前凝神观看,心潮澎湃。当任务完成的那一刻到来时,他们说:“我们打了一场胜仗,往大了说,也是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阅兵村的3个月时间,虽然队员们平均每人瘦了十几斤,从事着严苛而繁重的工作,但这段时光仍成为许多人心中“最值得纪念的夏天”。

  在阅兵村,多数装备没有库房存放,保障队员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露天检查维修车辆。烈日下的训练场,地表温度超过40摄氏度,装备里的温度甚至高达60摄氏度。每个训练间隙,队员们都要上车检查,往往进入装备不到5分钟,衣服就湿透了。一天的保障工作结束后,衣服上都是一条条白色汗碱的印迹。

  在阅兵村里,再小的问题都不会逃过保障队员们的“火眼金睛”。在一次跑车训练中,操作手发现一个车辆制动鼓温度偏高。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训练,保障人员立即联系底盘厂商,连夜进驻阅兵村,对车辆问题进行复现、分析。为了彻查问题,队员们连续工作了4个晚上,只睡过一晚的整觉。

  阅兵倒计时的电子屏幕遍布阅兵村各处。90天,60天,30天,10天,6天,3天……随着9月3日大阅兵的日子逐渐临近,相较身体上的劳累,确保万无一失的心理压力更大。队员们说,常常晚上做梦都在维修车辆。

  为了在“大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队员们将准备工作做到了近乎极致。自进驻阅兵村以来,航天科技的上百台装备历经方队训练、跑车试验和方阵训练,成功完成了13次合练及1次预演,累计平均行驶上千公里。

  检查装备时,队员们每人手上都拿着一张检查表,逐项与操作士兵确认车辆状态。亲历日、周、月检查以及集中整治的保障团队,见证着装备检查表由小册子变为几页纸,再由几页纸浓缩到最后的一页纸。阅兵式当天,保障队员手中表格上要检查的项目只剩下十几项。当最后一次装备检查完成,操作手确认车辆的外观、操作及发动机等并无异常,他们的工作才终于告一段落。

  队员们的付出得到了家人的无私支持。进入阅兵村时,正赶上胡立水的爱人住院化疗,但他还是选择坚持守护装备。丈夫看似不近人情的抉择得到妻子的理解,她托人捎话给老胡:“不要给家里打电话,安心工作,把设备维护好。”

  像这样的故事,在航天科技人中还有很多。他们始终铭记着“富国强军”使命,承受住了高强度的训练和严苛的工作考验,用航天标准实现了“零隐患、零失误、零故障、零事故”,为阅兵装备保障工作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